开云Kaiyun引言:暴跌近20%!又一日系巨头承认造假,又双叒叕鞠躬道歉,40年黑历史被扒,国产终于要赢了?
可谁能想到,这个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如今竟成了“翻车”、“爆雷”界的常客?从汽车巨头到百年老店,一个个日企纷纷曝出造假丑闻,造假也成时髦了?
川崎重工40年的造假“神话”、IHI公司半世纪的数据魔术、五大车企的集体“创新”,出了事之后各位老板纷纷出面道歉,躬夫了得!“躬匠精神”那么厉害,这还是那个追求极致的小日子吗?
2024年8月21日,川崎重工承认公司存在篡改船用发动机测试数据的不当行为。涉及了整整673台船用发动机!
其中27台供给了小日子国内船只,剩下的646台则漂洋过海,成了外国船只的“心脏”开云Kaiyun。这些发动机可是要在茫茫大海上工作的,一旦出了问题,后果不堪设想。
川崎重工的“造假”可不止于此。为了让燃油消耗率看起来漂亮点,他们居然对检测设备动起了歪脑筋,还篡改了数据。不过玩的有点大,最后把自己给坑了。
8月22日,川崎重工因为存在篡改船用发动机测试数据的不当行为,当天小日子国土交通省对川崎重工公司神户工厂进行现场检查。
据报道,该公司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勾结,操控分包商捏造虚假交易,获得十多亿日元秘密资金,用于行贿海上自卫队潜艇队员。
据央视新闻报道:川崎重工作为小日子重要的防卫军工生产商,每年从防卫省拿到的合同额高达2000亿日元以上。而且,现役的22艘潜艇中,有一半是由川崎重工生产的。
早在2022年6月,他们的子公司“川重冷热工业”就被曝出近2000起数据造假行为,这些造假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,将近40年的造假黑历史!
2023年3月,这个子公司又被发现204起产品数据造假行为。这次涉及的是制冷机,主要用于大楼的空调系统。
通过造假数据,从小日子环境省、东京都政府以及公共建筑协会那里骗取了品质认证书。
2018年,他们击败了加拿大的庞巴迪和我们的中国中车,拿下了纽约地铁40亿美元的大单。
当时可把他们美坏了,可好景不长,2023年10月,他们生产的R211型地铁列车刚投入使用几个月就出了问题。
变速箱泄漏导致车轮锁死,只能在轨道上被拖着走。纽约费尽心思造了个“拖铁”出来,估计要气坏了。
接二连三的丑闻显然让川崎重工元气大伤。截至8月28日收盘,川崎重工股价报收最低4839日元,单日下跌1.35%。
更让投资者心惊的是,仅仅一个月内,公司股价就暴跌了19.37%。这一波暴跌令公司市值蒸发严重,总市值缩水至8417.92亿日元,约合人民币414亿元。
财务状况同样不容乐观,截至2024年3月31日,川崎重工实现营收1.85万亿日元,约合人民币905亿元,相比上一年度的17256亿日元有所增长。
但利润却大幅下滑,暴跌55%开云Kaiyun,全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仅为254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12.4亿元),与上年的530亿日元相比直接腰斩。
从汽车巨头到百年老店,一个接一个地曝出造假丑闻,仿佛造假已经成了日本企业的“标配”。
说起日企造假,川崎重工只是“出头鸟”。这几年日本制造业“集体造假”已经不是稀罕事,仿佛不造假就显得自己格格不入似的。
IHI公司同样是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巨头。2024年8月21日,IHI公司向日本国土交通省递交了一份“认罪书”——哦不,是调查报告。
报告显示,他们在船舶用发动机等产品的燃油数据上动了手脚,涉及的发动机数量高达6831台。央视新闻追踪报道:这种造假行为可以追溯到1974年12月,也就是说,整整50年!
当年刚出厂的那台发动机,现在可能已经退休了,而IHI公司的造假行为却一直“勤勤恳恳”地工作着。这种坚持,要是用在正道上,恐怕早就能拿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了。
但是,要说造假的规模和影响,还得看日系的汽车行业。2024年6月,当地国土交通省的一份通报,让整个日本汽车界都震动了。
丰田、马自达、雅马哈发动机、本田、铃木这五大车企,在量产认证申请过程中集体造假。
涉及了38种车型,总计约518万辆车!造假内容更是五花八门,有的在碰撞测试中提交虚假数据,有的在发动机功率测试中耍花招,还有的干脆篡改刹车测试数据。
具体来看:丰田涉及7个车型,约170万辆车;马自达5个车型,15万辆;雅马哈3个车型,7500辆;本田22个车型,325万辆;铃木1个车型开云Kaiyun,2.6万辆。这,简直就是日本汽车界的“群英造假会”啊!
丰田和马自达不得不暂停了5种涉事车型的生产,三家公司的负责人更是集体鞠躬道歉。
造假事件对日本制造业和经济的影响可谓是灾难性的。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经济学家木内登英估算,仅此次认证欺诈事件就可能造成2441.7亿日元的总产值减少。
当初人们买日系车,就是冲着它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去的。现在倒好,连最基本的安全测试数据都造假,消费者还敢买单吗?
谈起小日子的“工匠精神”,这可是让全世界都敬佩不已的金字招牌。可如今,再提起这四个字,总觉得有点儿讽刺的意味。
还记得小时候开云Kaiyun,家里要是有个日产的电器,那可真是能在邻居面前炫耀好一阵子。大家都觉得日货就是质量好、耐用、精致。
为啥呢?就因为他们做事认真,一丝不苟。一个小小的螺丝钉,他们能反复检查好几遍;一个看不见的零件,也要打磨得光滑发亮。
从川崎重工的发动机数据造假,到IHI公司长达半个世纪的数据造假,再到丰田、本田等汽车巨头集体认证涉假,这哪里还有半点工匠精神的影子?
曾经细心雕琢产品的工匠们,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江湖骗子?这种从“工匠精神”到“躬匠精神”的转变,着实让人唏嘘。
每次曝出丑闻,看着那些企业高管们九十度鞠躬道歉的样子,日企的老脸,还真不知道该往哪搁开云Kaiyun。
仔细想想,这种变化也是根源于他们国内的经济环境。全球化浪潮下,日本企业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。
成本上升,利润下降,不少企业为了生存,开始走捷径。再加上小日子经济长期低迷,一些企业为了维持业绩,不得不铤而走险。
更要命的是,有些企业可能陷入了自己编织的“造富神话”中,觉得日本制造就是最好的,反而忽视了真正的质量管理。
客观来讲这种现象也不是他们独有的。在利润至上的今天,很多国家的制造业都面临类似的挑战。央视新闻报道的美国波音的737 MAX安全问题,德国大众的排放门事件,也都是造假“常客”?
对消费者来说,支持真正有工匠精神的产品,也是在用钱包投票,推动整个行业向好发展。
日企的接连翻车,对中国制造业来说,既是警示,也是机遇。在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同时,我们更要注重质量和创新。
过去那些让我们掏空钱包也要买的日牌,如今却在数据造假这条路上越走越远,假的多了反而真的都不可信了。
日元、国内形势一片萧条,现如今日企这场“造假秀”,更是火上浇油,不仅将消费者的信任丢失殆尽,更是对“工匠精神”的亵渎,日企还怎么在世界立足?
小日子制造公信力的再度破灭,更是让其对本来就有些打不过的“中国制造”望其项背。
工匠精神不应该是某国或某个时代的专利。它是一种普世价值,是对品质的执着追求,是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。
无论是哪国的企业,都应该以此为目标而努力,才能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,而不是靠造假来蒙混过关,最终坑害的不只是消费者,更是企业自身的未来。
您最近还有在购买日货吗,有没有造假企业的产品?有没有买过造假的产品呢?面对小日子的“玩火”,您又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。